市面上很多的书教人养生,预防疾病,延缓衰老和死亡,但却不教人直面人类避无可避的衰老死亡;【死亡书单】教我们如何面对衰老和死亡,看过后会让你有一种很深层次思考的书籍:

 

  

1.《人生的起点和终站》 南怀瑾

202004041049442662158.jpg

《人生的起点和终站》所记录的就是南先生对生死问题的解说。南先生运用佛法原理,从死亡讲起,解释人的出生,以人类正常生命变化而言说,并不沾染宗教意识,结合现代生命科学的知识,阐释生死大事,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生死观。南先生还随机提示修持重点,使求学者易于把握关键,进入修持正途。2006年2月,胡松年先生从美国专程到上海,向南怀瑾先生求教有关生死问题。


2.《相约星期二》 [美] 米奇·阿尔博姆

莫里·施瓦茨是作者米奇·阿尔博姆在大学时,曾给予过他许多思想的教授。米奇毕业十五年后的一天,偶然得知莫里·施瓦茨罹患肌萎性侧索硬化,来日无多,这时老教授所感受的不是对生命即将离去的恐惧,而是希望把自己许多年来思考的一些东西传播给更多的人,于是米奇·阿尔博姆作为老人唯一的学生,相约每个星期二上课。在其后的十四个星期里,米奇每星期二都飞越七百英里到老人那儿上课。在这十四堂课中,他们聊到了人生的许多组成部分,如何面对他人,如何面对爱,如何面对恐惧,如何面对家庭,以及感情及婚姻,金钱与文化,衰老与死亡。最后一堂课是莫里老人的葬礼,整个事情的过程,以及这十四堂课的笔记便构成了这本《相约星期二》。

 

3.《死亡大辞典》(美)Michael Largo 迈克尔•拉尔戈

《死亡大辞典》(FINAL EXITS)经过系统的调查,收录了令人瞠目的历史细节,囊括了安葬习俗、名人遗言,以及超过400幅各个时代的医学和历史插图。《死亡大辞典》不仅仅是一本普通的书,它还是一幅用文字和数字勾勒的人类命运的画像。它以有趣和幽默的眼光来看待死亡背后的真相,在结构安排上以字母A到Z位排列顺序,精确地向我们描述了各式各样的死亡路线,是一本信息丰富的资料性读物。


4.《西藏生死书》 [美] 索甲仁波切

作者索甲仁波切深入讨论了如何认识生命的真义,如何接受死亡,以及如何帮助临终者和亡者,不仅是有关死亡和临终的理论性描述,还有实行的方法,可以用来了解死亡和临终的真相,帮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宁静而充实。希望每个人不畏惧死,也不畏惧活;希望每个人死得安详,死亡时能够得到最有智慧、最慈悲澄明的关怀;希望每个人透过心性和真相的彻悟,找到终极的快乐。

 

5.《最好的告别》[美] 阿图·葛文德(Atul Gawande)

当独立、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,我们该怎么办?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,我们该和医生谈些什么?应该如何优雅地跨越生命的终点?对于这些问题,大多数人缺少清晰的观念,而只是把命运交由医学、技术和陌生人来掌控。本书富有洞见、感人至深,并为我们提供了实用的路线图,告诉我们为了使生命最后的岁月有意义,我们可以做什么、应该做什么。

 

6.《直视骄阳:征服死亡恐惧》欧文·亚隆(Irvin D. Yalom)

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,易懂易行;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,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:“死亡虽是终点,但人生的意义却不会因此湮灭;死亡虽是宿命,但看待死亡的视角却可以让人们获得拯救。”

 

7.《耶鲁大学公开课:死亡》[美]谢利·卡根

《耶鲁大学公开课:死亡》一书源于最受欢迎的国际名校公开课之一《哲学:死亡》。在这本通俗易懂的哲学著作中,谢利·卡根教授挑战了对于死亡,许多我们习以为常或未经深思的观点,邀请读者系统反思死亡的哲学之谜,以更清晰的概念探讨死亡的意义为何,从形而上学到价值观,认真、理性地思考生命和死亡的真相。有了对死亡的深刻意识,才会有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了解。蒙田说:“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。”

 

8.《纳棺夫日记》(日)青木新门

落魄诗人青木新门于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学辍学后,因缘际会踏入殡葬一行,一做就是近四十年。每天见识各种各样的死者,以及与他们生离死别的亲人,青木从最初的心怀恐惧,到泰然自若,再到心生慈悲,最终在生死边界大彻大悟。


9.《人都是要死的》(法)西蒙娜·德·波伏瓦

人生虽然短促,谁都无法避免死亡,但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潜伏着铄石流金的生命岩浆,在出生与死亡之间的生命过程中,一旦得到诱发和机遇,会做出惊天动地的大事,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。

 

10.《人对抗自己》(美)门林格尔

门林格尔呼吁:不能回避对死亡本能和自我毁灭倾向的研究。在现实生活中,每个人都以他自己所选定的方式,或快或慢、或迟或早、或直接或间接地在杀死他自己。要想与这种自杀倾向相对抗,首要的一步乃是真正认识到:自我毁灭确定根植于我们的天性,我们必须熟悉它的各种表现形式,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相应的努力来与这种根深蒂固的死亡本能抗衡。

 

11.《死亡美学》陆扬


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,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。《死亡美学》以死亡的美学角度为出发点,用充满哲理和诗歌一样的语言探讨了中、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亡与崇高、悲剧、宗教、灵魂鬼怪世界的审美关系,并解析了死亡的现代意识和种种自杀现象。

 

12.《死亡居家指南》[澳] 黛博拉·阿德莱德


本书穿插着德丽雅读者问答专栏的片段以及随后《死亡居家指南》的引言,同时贯穿着她对书籍、音乐、烹饪、园艺的喜爱,渗透着她对人生幸福、困境、死亡、关系等的思考,语言沉静幽默,故事感人至深。

 

13.《从存在到存在者》[法]埃马纽埃尔·列维纳斯


从本质上说,存在是奇特的,它撞击着我们,如黑夜一般,将我们紧紧地裹挟,令我们窒息,痛苦万分,却不给我们一个答案。过去,从柏拉图的理念论到黑格尔的辩证法,思与存在是同一的,始终是向上的,进步的。尤其是到海德格尔那里,存在与存在者依然不可脱离,存在意味着绽开。 但是在列维纳斯这里,存在也意味着重负,存在是一种令人压抑、窒息的在场,最纯粹的存在就是虚无!因而列维纳斯坚决地反对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迷恋:通过对疲惫的现象学分析发现,在努力的瞬间,永远伴随着懒惰、疲惫;在对黑夜的现象学分析中发现纯粹的存在,虚无的存在,压抑的存在,只能借助睡眠彻底逃避。从意识到无意识,从存在到存在者,逃避存在这个最大的一般性与普遍性,走向具体的存在者,走向多元,走向差异,走向他者。这既是逃避,也可能是实现真正的超越。 似乎是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启发,进行一种精神分析意味的现象学分析,取消思的同一,从而取消思与存在的同一。


14.《存在与时间》[德] 马丁·海德格尔

作为一本典型的大部头,海德格尔的《存在与时间》内容浩博,结构庞大,讨论的问题众多且相互纠结,此外,语言的晦涩,用词的“新颖”,所有这些都给初学者的阅读和理解带来巨大困难。唯一值得庆幸的是,《存在与时间》的线索是格外清晰的,结构性的大线索主要有两条:第一条是对存在问题的重新理解和历史梳理,第二条是对人的生存经验的现象学分析。